@编导艺考生|关于中国内地电影导演


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和早期中国电影的叙事模式

中国电影的”第一代“导演主要有:郑正秋、张石川、邵醉翁

早期中国电影的叙事模式主要是时序性叙述,单线条结构(始终无二事,贯穿只一人),外试点角度(全知视点,无所不知的角度)、大团圆结局。

张石川(1890——1953)

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个导演艺术家、第一个电影事业家、第一个电影企业家。

代表作:《黑籍冤魂》、《劳工之爱情》、《孤儿救祖记》、《歌女红牡丹》、《火烧红莲寺》。

郑正秋(1899—1935)

代表作:《难夫难妻》1931年、《孤儿救祖记》1923年、《姊妹化》1934年

杨小仲

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他一生执导影片近百部,是中国电视史上拍摄影片最多的导演之一,故有“百部导演”的美称。其主要作品包括有《蛇竭美人四姊妹》、《十步芳草》等新中国成立后,他主要拍摄儿童片和戏曲片,主要作品有《好孩子》、《宝葫芦的秘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

邵醉翁

擅长武侠神怪片,他创办的天一影片公司即是香港邵氏电影制作公司的前身。

代表作:《立地成佛》(1925年)、《女侠李飞飞》(1925年)、《白蛇传》(1927年)第二代

第二代导演

时间:20世界三四十年代,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孙瑜、吴永刚、桑弧、黄佐临

费穆:《小城之春》(1948)(我国浪漫主义经典之作)

桑弧:《不了情》、《太太万岁》(1947)

黄佐临:《假凤虚凰》(1947)

蔡楚生

中国电影编剧、导演。他的创作受到了左翼思想的影响。其主要作品有《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电影《渔光曲》获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荣誉奖,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在国际获奖的影片。

孙瑜

他的作品注重文学性和镜头画面的意境,被誉为“诗人导演”其主要作品有《大路》、《武训传》、《野草闲花》等。

吴永刚

中国电影导演。他在电影中充分运用各种视觉云素的表现手段,细腻地刻画人物在内的思想感情。其主要作品有《神女》、《巴山夜雨》、《壮志凌云》、《楚天风云》、《辽远的乡村》和歌舞剧《刘三姐》等。

第三代导演

成荫:《南征北战》(1952年)

水华:《林家铺子》(1959年)

崔嵬:《小兵张嘎》(1963年)

凌子风:《红旗谱》(1960年)

谢铁骊:《早春二月》(1963)根据左联烈士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

水华

中国第三代电影导演。他建立起以民族情感和民族生活为内容的影像,连接了电影民族化和艺术化的桥梁。其主要作品有《白毛衣》、《林家铺子》、《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伤逝》等。其中1949年导演的《白毛女》是其成名作;1957年导演的《林家铺子》是其巅峰之作。

崔嵬

国话剧演员、电影演员、导演、剧作家。他指导的影片线条粗狂但感情细腻,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主要作品有《青春之歌》、《小兵张嘎》、《北大荒人》以及戏曲艺术片《杨门女将》、《野猪林》等。

第四代导演

特点:以巴赞的纪实美学为武器,提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丢掉戏剧拐杖”,甚至提出“与戏剧离婚”的口号,虽然不免偏颇,但很有创新精神。

代表人物及作品:滕文翼、吴天明《生活的颤音》、吴贻弓的《巴山夜雨》、《城南旧事》;谢飞的《黑骏马》、《本命年》、《香魂女》;张暖忻《沙鸥》;吴天明《老井》、《没有航标的河流》、《人生》;滕文翼《都市的村庄》等。

吴天明

吴天明(1939年12月5日—2014年3月4日)的影片都有着较深的内涵和深度,温厚而朴实,他拍的影片虽不多,但几乎每部都得到了国内或国外大奖,这说明了吴天明对题材的选择是认真慎重的,这也表现了一个艺术家的良心,爱心和责任感,也显示了导演的才华,修养和视野。2013年9月凭借电影《百鸟朝凤》在第22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获得了评委会特别奖。电影《老井》获第2届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东京电影节大奖,张艺谋获得最佳男演员奖项;电影《变脸》获第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吴贻弓

作为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吴贻弓在电影创作中注入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大量运用空镜头,成功实现了传统美学和现代电影语言的完美结合。拍摄第一部电影《巴山夜雨》获1981年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1983年拍摄电影《城南旧事》获得了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以及国际电影节的奖项。2012年6月16日。第15届上海电影节,吴贻弓获得了华语电影终身成就奖。

谢飞

谢飞的作品严谨含蓄,浸透着一股理想与温情的书卷气,叙事流畅,生活气息浓郁。代表作《黑骏马》、《本命年》、《香魂女》等。

1989年,谢飞的一部“理想主义作品”—《本命年》问世,这是一部悲剧样式和写实风格的艺术片。影片反映了处于社会变革时期青年个体劳动者的心态,寓意深刻,人物刻画鲜明生动,于1990年获第十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四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1993年,谢飞的一部女性电影《香魂女》轰动了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夺得了第四十三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1995年,谢飞指导影片《黑骏马》,这是一部抒情诗电影,清新,流畅,生动感人。同年,谢飞获得第19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黄蜀芹

作为第四代导演的黄蜀芹拍片讲究平民化,将镜头对准平民百姓,尤其是注重对女性题材的挖掘,表现凡人的喜怒哀乐才会引起大多数观众的心灵共鸣。她追求的是艺术上的鲜明个性,其次是得到观众的认同。黄蜀芹提倡“小题材抒发大感情”。

女性的身份给了她一个不同的视角,她透过这个视角观察整个世界。一个并不多产却力求完美的女艺术家,她把自己的精神家园依托在《人·鬼·情》和《画魂》的女艺术家的生命历程里,可以说在她的作品里呈现出来的是艺术的书写,生命的书写。女性的身份注定黄蜀芹与生俱来的关怀取向。1987年的《人·鬼·情》就使她成为成功的“旅梦人”,也正是这部影片奠定了她在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同时她也指导了电视剧《围城》、《孽债》。

黄健中

黄健中是自学成才的导演,作为第四代导演的中坚人物,以多变的风格一直活跃在影视创作的一线,在艺术创作生涯中,几乎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永远以一个年轻人的心态在不断地前行,探索者、追求着。代表作:《小花》、《过年》、《中国妈妈》、《大鸿米店》等。

张暖忻

中国内地女导演,她是第四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中国的“女性电影”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她的《沙鸥》、《青春祭》、《北京,你早》等影片,堪称新时期电影的代表作,映射出十多年间中国电影的艺术探索轨迹与社会文化指向,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她与李陀合著的《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一文,被视为新时期中国电影革新的宣言。

第五代导演

中国第五代导演电影的开山之作:张军钊导演的《一个和八个》,这是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片,以其大胆的构图,独特的镜头设计获1984年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奖,它被列为“第五代”电影人的第一部作品,从形式到内容以及在导、摄、美等方面都较以往各代的片子有大的突破,张艺谋担任摄影师。

“第五代”作为文革经历者,对社会底层的真切感受,在正统教育下萌生的幻想破灭,决定其“叛逆”和“反思”的精神品性以及主要特性,具有“红卫兵情结”。

“第五代”对主流意识和传统电影观念的反叛是锐气逼人的,以创新的电影形态“意与像的结合”把要表达的思想内涵通过造型和构图、光线和色彩、音乐和音响以及镜头的位置、角度、大小、运动与静止表现出来。

张艺谋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早期张艺谋以指导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艺电影著称,艺术特点是细节的逼真和主题的浪漫互相映照,善于电影色彩学和捕捉人物内心世界细腻动人的事物。张艺谋作品的突出特点是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同时也包含对女性反抗精神的讴歌和赞颂,他在强烈的色彩、大胆的构图背后坚持了生活的真实和叙事的抒情。张艺谋的本领在于他能强烈而不失准确,适时而又超前地拨动中国百姓的心弦。张艺谋拍摄的影片题材广泛,有农村、城市、历史、人文、现实、爱情、武侠动作以及战争等题材,表现手法也不断更新他的影片,在国内外屡屡获奖,使沉寂多时的中国影片开始受到世人瞩目。

陈凯歌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他是一位有很深文学素养和思想深度的电影诗人。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对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和向往。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的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烈的电影风格。

冯小刚

中国著名导演,“贺岁片之父”,他的作品都以平民和都市小人物的欲望表达,影片风格轻松幽默,以京味儿戏剧著称,并擅长导演商业片。

吴子牛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他的代表作基本都是属于战争题材的作品。代表作:《喋血黑谷》(1984年)、《晚钟》(1988)、《南京大屠杀》(1995)等。吴子牛创作的一个重大特色,便是对战争的思考。战争与人的关系、消灭战争、呼唤和平、是他创作的母题。在《喋血黑谷》中展现的是战争氛围中面临生死的心灵搏斗;《晚钟》则以人性的真诚,抚摸着战争给一切人留下的累累伤痕;《南京大屠杀》也不单纯的去写日本侵略者的残酷,而是贯注了在这场战争中,中日两国人民都是受害者

田壮壮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其创作特点是注重对人的心灵和大自然的关注。他的代表作:《猎场札撒》(1984年)、《盗马贼》(1986年)、《狼灾记》(2009年)、《大太监李莲英》(1991年)、《蓝风筝》(1992年)、重拍费穆导演的经典之作《小城之春》(2002年)、2016年田壮壮主演的张艾嘉导演的影片《相亲相爱》提名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黄建新

198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他擅长于刻画都市凡人的黄建新,在第五代风潮涌起之时显现出非凡的创新新态势。他的作品关注现实,主题直面社会人生,表现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影片中的人物往往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影片基本上都是现实题材。艺术手法朴素、平实、自然、沉稳、注重生活化、纪实性,注重以小见大,平中见奇。他的目光几乎关注现实,注视于城市,对当代城市人群的人性弱点和社会现状提供了深层次思考转入到对哲学问题的沉思。探讨的是与人生问题有密切关系的哲学问题,即命运的问题。1985年以处女作《黑袍事件》震动影坛。黄建新“城市百态三部曲”,《站直啰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其他作品还有:《求求你,表扬我》、《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与韩三平联合指导)等。

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指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又称为“新生代导演”,他们要么极度追求影象本体,要么偏执于写实形态、关注草根人群,要么坚定的走在商业路线上,几乎难以像“第五代”那样整体构建电影精神的统一面貌,所以,他们是抗拒归纳的一代。典型特征是“叛逆和反思”。代表导演人物有:张元、王小帅、路学长、娄烨、贾樟柯、王全安、陆川、宁浩等。

张元

张元作为”第六代”导演中的佼佼者之一,他对社会有种独立的观察能力,他对社会的观察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一一放在了不被大众所关注的青年文化和社会边缘人群中,并且带着对主流价值观的挑战和批判性,对那些社会擅变的青年人的生命体验予以抒写与表达,试图发现、挖掘和呈现被意识形态遮蔽的那部分的精神现实。在张元的作品中,一直有着对新的生成思虑;《妈妈》、《北京杂种》都是见证。他的代表作还有:《东宫西宫》、《过年回家》、《绿茶》、《看上去很美》等。

王小帅

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中国内地第六代导演之一,其电影构图优美精准,造型意识强烈,凭借其独特、敏感的电影个性,树立了独特的电影风格。

他的代表作有:《冬春的日子》(1993年),被选为英国BBC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之百部最佳影片之一。

《十七岁的单车》(2000年),获得第5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竞赛片单元银熊奖,提名第3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青红》(2005年),获得第58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左右》(2008年),获得第5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和“特别关注”奖;《日照重庆》(2010年),入围第6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闯入者》(2014年),入围第7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娄烨

第六代导演娄烨的影片都给人“弥幻”的感觉,在无限的遐想中夹杂着现实的烙印,这种感觉为思想上的另类,肩扛跟拍,镜头摇晃,不经意不规整的运动构图,造成一种凌厉的视觉效果,娄烨很极端。跟拍产生的晃动镜头,长时间处于景别状态,持续不加以断开,甚至很多特写让大屏幕前的观众感到头晕。

路学长

第六代导演路学长在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留下的作品为数不多,但都保持这独特是视角和个性,他把拜金是待人的尊严和精神救赎问题作为关注的核心,作品以冷峻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见长,聚焦边缘化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揭开精神之伤和人性之痛的同时,又试图开出医治之方,他继承左翼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遥相呼应,用影片朴实的画面力图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和热爱,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文的关怀。

代表作:《长大成人》、《卡拉是条狗》、《租期》、《两个人的房间》

贾樟柯

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为理解中国的一种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诠释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与曾经流行的批判现实主义相比,贾樟柯的叙事更为沉静和不张扬,从不做单纯的道德判断,而是通过个性鲜明的纪实性风格一一拓展;与现代虚无主义相比,贾樟柯更是从不故弄玄虚,倾力专注于历史变迁中的细枝末节,在冷酷的现实中保持着一种温暖的基调。。

他的代表作:《小武》(1998年),获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大奖;《三峡好人》(2006年),获得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洛杉矶影评协会最佳外语片及最佳摄影奖,入选釜山电影节“史上十佳亚洲电影”;《天注定》(2013年),获第66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山河故人》(2015年),提名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剧情奖、最佳剧本奖;故乡三部曲《小武》、《站台》、《任逍遥》(2015年),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终身成就“金马车奖”。

管虎

中国第六代电影、电视导演,编剧,被称为“第六代电影导演”,以犀利,生动著称,并且怀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的精神。其主要作品有:《头发乱了》、《浪漫街头》、《再见,我们的1984》、《杀生》、《厨子·戏子·痞子》、《老炮儿》。

陆川

陆川作为学院派的新生代导演,其本身是相当关心整个社会的大环境的,加之以主人翁的意识,会自主发出相对社会的文化导向产生干涉的行为。

他的代表作品:《寻枪》(2002年),入选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可可西里》(2004年),在国内获得华表奖,在国际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南京!南京!》,获得西班牙圣赛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金贝壳奖。

其他作品:《王的盛宴》、《我们诞生在中国》、《九层妖塔》。

宁浩

中国新生代”鬼才“导演。他的作品擅长从小人物的视角出发,故事带有很强的戏剧性。他的代表作有:《香火》(2003年),获得银座电影节大奖;《绿草地》(2004年),入选当年柏林电影节和香港电影节;《疯狂的石头》(2006年),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在内的多个最佳导演奖项;《无人区》(2013年),该片入选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心花怒放》(2014年),影片由黄渤。徐峥等主演。

王全安

第六代导演王全安指导的电影都有着较为鲜明的家乡地域风格,即在细节上有”西安土地”味儿。他比张艺谋克制,而且他没有那么文艺。在王全安的电影里,女人似乎总能成为整部影片的灵魂所在。

他的代表作品有:《月蚀》(2000年),获得第22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国际评委大奖;《惊蛰》(2004年),获得第1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图雅的婚事》,获得第5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团圆》(2010年),获得第6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纺织姑娘》(2010年),自编自导的剧情电影;《白鹿原》(2012年),入围第6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赣州艺语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2023013030号